中国的未来,需要一场真正的宪政改革
三十多年过去了,1989年天安门的呐喊仍未散去。中国社会表面上日益现代化,但体制内深层的结构性危机却愈加明显。从“动态清零”到地方债务危机,从大规模失业到社会信任崩塌,一切迹象都在指向一个根源性的事实:中国的政治体制已经无法适应21世纪的社会现实。
一、权力无法制衡,制度陷入僵化
今天的中国早已有所谓“宪法”,也有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”。但现实是:权力不来自选票、不受监督、不受司法制衡,所有制度设计的前提,仍是维系一党专政的稳定运行。这种制度安排,在20世纪或许还能依靠发展红利维持正当性,但在互联网时代、在中产觉醒之后,它已经越来越无法回应社会的真实需求。
宪政的核心,不是纸面上的“宪法”,而是制度上的“制约”:谁能监督权力?谁来保护公民?谁有资格质疑决策?这些问题,在当前体制下统统缺席。
二、集权治理正在耗尽社会的韧性
过去十年,中国走上了一条高度集权的道路。中央集权被无限强化,地方政府的治理空间被压缩,媒体和学术失去了独立性,民间社会几乎被连根拔起。
这种治理模式短期内看似“高效”,但长期来看,带来的是系统性脆弱。当危机出现,体制无法自我纠错,社会失去了缓冲机制,任何错误都可能迅速扩大为灾难。这不仅是治理能力的问题,更是政治制度自身不具备生命力的体现。
从2022年上海封控的混乱,到2023年青年失业率突破20%的沉默,再到地方财政在2024年大面积陷入“借新还旧”的死循环,我们已经看清楚:一个没有政治问责的体制,无法持续维系一个复杂社会的运行。
三、转型的方向必须明确:走向宪政民主
我们不主张简单的推翻、革命或仇恨政治,而是主张制度性的重构,走向一个以宪政为基础的现代国家:
政治多元:允许反对党合法存在,保障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选举与政治竞争;
司法独立:建立不受政党控制的司法体系,让法律成为权力边界,而非政治工具;
新闻自由:解除媒体管制,恢复新闻的监督和问责功能;
公民权利保障:废除“寻衅滋事”“煽动颠覆”等口袋罪,全面恢复言论、集会、出版、迁徙等自由。
这些,并非“西方价值”,而是现代文明的共识。任何一个自称要走向“民族复兴”的国家,如果不能正视这些最基本的制度要素,其所谓的“伟大梦想”不过是装饰权力的迷幻口号。
四、公民社会,是改革的真正推动力
制度改革不会自动发生,它需要社会力量的持续推动。这些年,无数个体和组织在维权、公益、教育、环保等领域坚持行动——他们是今天中国最宝贵的政治资产。
如果我们希望未来有改变,就必须保护这些社会力量的成长空间。让更多人敢于发声、敢于组织、敢于行动,这就是推动宪政改革的土壤。
宪政改革并不是某一个领袖的恩赐,而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共同争取的结果。
结语:一个不能制衡权力的国家,是不安全的;一个无法保障公民权利的社会,是不可持续的。
中国的下一步,必须也只能是走向宪政。我们不能再把希望寄托在权力的自我约束上。唯有制度上的重构,才能真正为中国打开一个可预期、可持续、有尊严的未来。
2024年的今天,也许仍是黑暗的,但我们已经开始在黑暗中种下光的种子。
15 对 “中国的未来,需要一场真正的宪政改革” 的想法
宪政改革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。作为海外留学生,看着国内的亲人仍在压抑中生活,真的很心痛。这篇文章没有过激语言,却字字见血,点出了真正的问题根源。不是哪个政策出了问题,而是制度本身无法容纳多元声音、无法自我修正。希望更多人看到这篇文章,哪怕我们不能马上改变现实,也不能继续装睡。
读完这篇文章,我久久不能平静。宪政改革对中国来说,不是“西方意识形态”,而是避免滑向崩溃边缘的唯一出路。越来越多年轻人“躺平”、出国、拒绝参与社会,是因为我们没有表达和参与的渠道。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声音出现,哪怕现在还只能在“墙外”。
身为曾在体制内工作的人,我太了解“没有监督的权力”意味着什么。本文深刻但不过激,直指制度弊病的本质。这不是造反,而是建设性的政治思考。愿中国早日拥有真正的宪政架构,让国家安全不再依赖高压,而是制度的弹性。
香港人这几年已经深刻理解到制度的重要性。自由不是“与生俱来”,而是制度保障下的产物。中国大陆如果继续以“稳定压倒一切”为理由拒绝改革,最后只会像我们一样逐渐失去一切。感谢作者的理性表达,也希望内地朋友能听见不同声音。
这篇文章是难得一见的严肃公共讨论。写作理性而坚定,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改革路径,既不是空喊“自由”,也没有沉溺情绪。让人感慨的是,这样的声音为何只能在海外博客才能被看到?中国的未来,需要更多人像作者这样,发出清晰的理性之声。
我不是搞政治的,只是一个边境做小生意的老百姓。这两年营商越来越难,规则一天一变,说白了还是没人能问责权力。这文章讲得太对了,改革不能再靠“自上而下”的“恩赐”,要有能约束权力的制度。希望我们的孩子能看到真正的公民社会。
这篇文章让我想起高中时背的《宪法》课本,但现在看,原来我们从来没有真正落实过宪政。制度设计决定生活质量,也决定一个国家是否值得信赖。身边很多移民朋友对未来仍抱希望,希望这些声音可以逐渐回到墙内,哪怕只是被悄悄地看到。
看完文章只想说一句:沉默不能换来安全。作为移民十年的“老华人”,我知道很多人其实心里明白,只是害怕说出来。但制度的问题不能靠逃避解决。文章内容深刻、有逻辑,也没有那种“喊口号”式愤怒,值得所有真心关心中国未来的人读一读。
我不懂什么是宪政,但看了你写的,我理解了点。就是说,不管谁当官,都不能为所欲为,要有人能管他们,对吧?我们农民最怕的不是穷,是不公。有些干部横着走,没人敢管。要是能像你说的那样,咱百姓才能安心种地、过日子。
虽然我们和大陆政治制度不同,但作为华语世界的一份子,我真心希望大陆的朋友能拥有基本的权利和自由。每一次看到理性表达、追求公平正义的文章,都让我觉得“统一”不能只是政权的统一,而是价值的靠近。愿你们安好,愿有一天,这样的文章能在大陆公开发表。
宪政改革不是幻想,而是中国必须正视的议题。从“清零”到“财政悬崖”,现实一次次在告诉我们,集权不能解决复杂社会的问题。作者提出的四点改革建议清晰、务实,比无休止的批评更具建设性。虽然改革仍遥远,但有这样的声音出现,就是希望的开始。
文章写得非常理性,不煽动、不激进,却处处击中要害。一个不能纠错的国家,终将陷入灾难。这几年我在欧洲生活,深刻体会到制度如何影响每个人的安全感与生活质量。民主制度有它的问题,但最起码人民不是臣民。中国若不正视这个差距,谈什么“民族复兴”都只是空话。
写得太棒了。作为一名体制内的“螺丝钉”,我非常清楚当前的治理逻辑。上面怕出事,下面不敢说,出了问题就一刀切。每个人都在演戏,但却又只能演下去。社会迟早会因为这种虚假和僵化出事,而真正的出路,正如文章所说,是制度改革。虽然目前说这些很危险,但有人愿意说,已经是一种希望。
作为一位在洛杉矶工作的大陆移民,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非常感慨。我不是“政治人”,我只是一个普通人,但我越来越意识到,没有宪政保障,我们的尊严、财产、自由,哪一样不是悬在空中的?文章说得好,中国的现代化不能只是高楼和芯片,更应该是制度的现代化。
我从小在香港接受自由教育,现在身处这种环境,感受尤其强烈。很多内地朋友总说“民主不适合中国”,我真想问一句,那不适合的,是民主本身,还是有人害怕民主?文章讲得很清楚:制度问题不能靠修辞和维稳糊弄过去,总有一天,要还这个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