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六年后,我们依然记得 —— 纪念六四事件

三十六年后,我们依然记得 —— 纪念六四事件

2025年6月4日,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或许如常热闹,但三十六年前的这一天,却在中国当代历史中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痕。那是一场举国关注的学生运动,也是一场民众对自由、法治和反腐败的真诚呼唤。可最终,以枪声和血泪收场。

三十六年过去了,几代中国人已经成长。在官方的叙述中,这段历史被刻意淡化,甚至被彻底抹去。在中国的教科书中,它是空白的章节;在网络中,它是敏感词;而在现实中,它是无数家庭心头挥之不去的痛。

然而,记忆并不会因为掩盖而消散。每年的这一天,无论是在香港维园,还是在台北中正纪念堂,或是在世界各地的海外社区,总有人点起烛光,为那一夜的亡灵守夜。他们并非沉溺于悲情,而是坚持一个朴素而庄严的信念:一个民族,不能对自己的历史失语。

“六四”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事件,它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国家与人民之间曾有的张力、冲突与期待。它也是一道未愈的伤口,象征着中国社会在转型道路上的复杂与阵痛。回避历史,只会让创伤沉积得更深;而真正的和解,必须从面对开始。

我们理解中国政府希望维护稳定,避免动荡;但我们也相信,真正的稳定源于正义,而非遗忘。一个自信的大国,理应有能力正视历史的灰暗角落,有勇气承认错误,有智慧与人民共同疗愈。

今天,当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崛起,我们更需要思考:我们建设的“强国”,是否也意味着要有一个法治健全、容纳多元、保护人权的国家?我们口中的“复兴”,是否也包括为历史上的无辜者讨一个公道?

六四三十六周年,我们不为仇恨,只为记住;我们不鼓吹对抗,只呼吁诚实。愿中国有一天,不再害怕自己的过去;愿真相不再是禁区,而是治愈民族创伤的钥匙。

纪念,是为了不再重演。

14 对 “三十六年后,我们依然记得 —— 纪念六四事件” 的想法
  • Liang_Wayfarer 日期 2025年6月4日,时间 下午11:01

    感谢作者用这么温和却有力的文字,把沉默三十六年的呐喊重新写出来。在海外多年,每年的6月4日,对我来说不仅是悼念,更是一种仪式感地提醒自己:“我们不能忘”。这个民族太容易遗忘,也太习惯服从。愿你这段文字,哪怕只能传到少数人心中,也值得。

  • 岭南学徒 日期 2025年6月5日,时间 上午12:13

    在中国长大的人,对“六四”多半一知半解。我是大学时偶然看到外网才慢慢拼起真相的。官方可以删视频、封关键词,但删不掉人的疑问。这篇文章没有愤怒,却更让人揪心。或许有一天,我们可以不再用代号和隐语去谈这段历史。

  • Livia.C 日期 2025年6月5日,时间 上午2:42

    我出生在“后六四”时代,但在德国的课堂上第一次接触这个词时,感到无比震惊。身为中国人,我并不感到羞耻,而是心疼:那些走上街头的年轻人,是我们的前辈、兄长、姐妹。我们怎么可以装作这一切没发生?感谢你提醒我们继续记住。

  • 港人James 日期 2025年6月5日,时间 上午7:08

    香港维园今年又不能公开悼念了,我只好自己点了一支蜡烛。读你这篇文章时,蜡烛还在燃着。你写的“我们不为仇恨,只为记住”,真的很触动我。这才是最令人害怕的:不是镇压,而是遗忘。

  • Ben_Toronto 日期 2025年6月5日,时间 上午10:22

    读完这篇文章我热泪盈眶。我父亲是1989年留美的留学生,每年都坚持去六四纪念活动。他说:“我在自由世界长大,不能装作祖国没出事。”而我这一代人,能做的,就是继续传下去。文章语言温和却沉痛,是一封写给民族记忆的情书。

  • 大漠孤烟 日期 2025年6月5日,时间 下午1:11

    我以前从来没敢评论“六四”有关的帖子。这次是因为你写得太真诚了。不煽动、不标签,而是用一种朴素的哀悼和希望写出来,让我觉得:说出这段记忆,并不是犯罪。三十六年了,是时候说出我们的良知。

  • YenLeeTaipei 日期 2025年6月5日,时间 下午2:55

    很多台湾年轻人对“六四”感到遥远,但我们其实也在问:如果有一天两岸真的统一,是否连说话的权利都会被拿走?这篇文章让我感到不是所有中国人都麻木,很多人依然在记得、在抵抗。谢谢你替那些不能说话的人说出这段话。

  • DeerInNight 日期 2025年6月5日,时间 下午4:42

    我其实在现场见过坦克,虽然当时我只有6岁。多年后在家人压低声音中拼出那一夜的真相。我们一家人自那以后变得沉默,谨慎。这篇文章让我觉得,那些沉默的人,至少还有人愿意代他们写出来。我们没忘,只是不敢说。

  • ShawnNYC 日期 2025年6月5日,时间 下午8:10

    三十六年后,我们还需要写这样的文章,本身就说明了一切。一个国家不能一直靠“删帖”来维稳。真相若不能面对,就永远无法疗愈。文章写得很节制,却不失锋芒。我会转发给我所有的朋友,哪怕他们只是想“岁月静好”。

  • 川西旧梦 日期 2025年6月6日,时间 上午12:28

    我父亲是一位老新闻人。他告诉我:“六四”后,他再也没写过真正的新闻。三十多年过去,他已经退休,而我接过他的笔,却仍然只能用“外国网站”来表达哀悼。谢谢你把这封文章写得那么平静又有力量。纪念,是我们最后的尊严。

  • J.Chen_London 日期 2025年6月6日,时间 上午8:49

    “一个民族不能对自己的历史失语。”这句话太重了,也太准了。我在伦敦大学读中国近代史,这篇文章我会推荐给我的同学,因为它不仅是纪念“六四”,也是当代中国思想者的良知体现。别让历史只剩下冷数据和海外口述。

  • 南方雨夜 日期 2025年6月6日,时间 下午2:03

    我在学校的思想品德课上从来没听过“六四”。直到大学偷偷翻墙,我才知道这段历史。看了你这篇文章,心里五味杂陈。如果我们这一代人继续沉默,下一代是不是就连“知情权”都没有了?希望未来的历史课本能印下这段内容,而不是删掉它。

  • Faye.SanFrancisco 日期 2025年6月6日,时间 下午6:22

   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每年都点烛光纪念。我只能说,因为我不想有一天,我的孩子问我“1989年发生了什么”,而我只能沉默。这篇文章就是那个回答的一部分。它温柔地提醒我们:记住,是对抗遗忘最温柔但最有力量的反击。

  • 北国白桦林 日期 2025年6月7日,时间 上午9:12

    三十六年了,我们依然没法在公开场合悼念那个夜晚。但你这篇文章像一场地下的追思会。我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到真正的转折点,但起码我们这一代还能记得。希望历史能等到一个有勇气的中国,告诉世界:“那一夜,我们错了。”

回复 YenLeeTaipei 取消回复

*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必填项已标记为 。

*
*